法国大文豪为何如此之多?

法国大文豪为何如此之多?

四月是万物伊始的时节,也是滋润心灵的时节,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说 il faut cultiver son jardin (需要耕种他的花园),这一哲学的表达意味着应当不断耕种自己的精神花园,提升自己的内心世界。

法国人是非常爱读书的民族,人均阅读量为一年20本。法国人看书不挑时间地点,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上,河边,咖啡馆里,在草地上,不一定坐着,但都显得悠然自得。法国的书店也各有风格,大家不一定偏爱新书,所以法国的二手书市场非常繁荣,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固定的二手书集市,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塞纳河岸的旧书集市,已经成了巴黎文艺人士必打卡的地方。法国的书店中也有二手书的一席之地,往往在一本新书旁边就会有相应的二手书,大家读完保存良好的书,也可以再次卖回书店。这里是爱书人的天堂。

世界读书日,在法语中称作la journée mondiale du livre, 也叫做Journée mondiale du livre et du droit d’auteur,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UNESCO)发起的,目的在于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以及保护知识产权。世界读书日设立于每年的4月23日,这一天正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出生和逝世的纪念日,同样也是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Maurice Druon)、帕斯卡尔·基尼亚尔(Pascal Quignard)、巴贝尔·多尔维利(Jules Barbey dAurevilly)等人的生辰。

法国的文学历史悠久,每个世纪,每个文学流派都有法国作家的身影,可能连不怎么读世界文学的人也能如数家珍的列举很多法国大文豪的名字:莫里哀、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莫泊桑、左拉。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舞台上,法国作家也是熠熠生辉 :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Patrick Modiano)。

她的第一本小说《克罗蒂娜上学》是在丈夫维利(Willy)的鼓励下开始写作的,这本小说最初是以威利的名义出版的,在前言中,维利声称自己是根据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少女的日记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清新自然的文笔,细腻的描写让这本小说一经出版后大获成功。直到1910年,科莱特与丈夫离婚后,小说才被冠上它真正作者的名字。

婚姻中的科莱特是不幸的,她的自传体式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于女性身份地位的困惑和对自身的探索,从克罗蒂娜系列开始,这种思索就从未停止。如果说离婚是当时作为女性一个代表性的思想飞跃,那么离婚后,科莱特成为了哑剧演员,曾衣着轻薄的服装上台表演,和另一个女演员Missy的爱情关系更成为了当时震惊文艺界的事件,小说《流》反映了这段充满考验和孤独的阶段。

1918年以后, 她在报界和出版界刊登了许多作品,用短小的文字描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轻浮与茫然, 如《钟爱之人》《田间的麦穗》《爱情的终结》。

在第二段婚姻结束之后,科莱特越发熟练的掌握各种文体,游走于自传与虚构中,《克罗蒂娜的房子》《太阳的诞生》和《西多》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她也为电影写作,为妇女杂志写作,为电台节目录音,科莱特不是女权主义者,但她从未结束对于女性身份地位的探索,为女性不公正性,受到奴役的地位而发声,作品《纯与不纯》中就发表了复杂的论述。

这个被称作法国国宝级女作家的科莱特,在她逝世60多年后,她的生活和她的作品依然动人心弦, 人们不断重新发现她的作品的深度和现代性。

在阅读的时候,读者总是能够自然进入小说中的人物,观察着、经历着同时试图找到面前众多事件的意义,在不断搜寻细节中明确并构建自己的身份。他探索着和研究着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在创作中往往打破时空的界限,把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段糅合在叙述当中,比如在作品《暗店街》和《青春咖啡馆》中,整个小说有多个片段组合而成,这些片段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可能是一件事情不同人的视角,也可能是不同时代回忆的穿插,在交错的叙述中,故事的原本面貌渐渐浮出水面。

阅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一种享受,简单的用语,流畅又生动,非常诗意也富有寓意,在追逐故事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admin
http://tf-mj.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